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《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》,加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,深入挖掘家族家风家训中积淀的优秀历史文化和思想道德精髓,校纪委在第三届“清风辽师·你我同行”廉洁文化月活动中,面向全校师生征集关于家族家风家训优秀事迹,通过讲述自己的家风传承故事,引领全校师生传承弘扬优良家风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校纪委现精选其中部分优秀事迹,与大家共同欣赏。
故事一 让红色的血液流淌下去
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第二党支部 杨博
爷爷
红色的晚霞虽渐渐淡去,但依然用余温温暖着大地。2023年秋,温度渐渐微凉,随着漫天飘落的树叶,爷爷的呼吸也停止于这段流年。
爷爷是个善良、和蔼又勇敢的人,但他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,对我们的爱更多地体现在舍不得吃穿,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留给晚辈身上。他总是教导我说:“出门在外,多带点钱,没钱了找我要,别问朋友借。”他的一生,能自己完成的事情从不麻烦别人。爷爷喜欢读书看报,一些有关于我学业、事业上的新闻,他总是自己一个人默默整理出来,等我去他家的时候拿给我看。无数个午后,他端坐在阳台上,在阳光的沐浴下,用一支笔,写满回忆。在爷爷的日记里,既有他那个年代的种种国家大事,也有他生活上的点点滴滴。没想到,真正了解爷爷,还是通过整理遗物时看到他的那本日记。
爷爷小时候经历过战乱,随着长辈流离过很多城市。1950年2月,19岁的他怀着满腔的报国情怀,考上了华东军政大学,学习炮兵侦察技术。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:1950年6月,我军准备解放战争,在学校的大操场上,我校和解放军还有南京市民召开了万人大会。最后入场的是华东军区解放军英模代表团。入场时全场掌声雷动以示敬意。代表团里有拄着拐棍的,有双眼失明的,有一个肩膀的。不少英模在对敌人作战时负了伤,他们的胸膛上挂满了勋章。我从内心敬佩他们,我想我何时要像他们一样当上英模那该有多好啊。顿时,一股荣誉感感染了我。
身体里流淌的这股爱国热血让爷爷不惧艰辛,没日没夜地学习理论与实践,最终担任舟嵊要塞榴弹炮团一营三连副连长,于196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62年7月授予中尉。虽然爷爷已入伍并时刻准备待命,但还是有些遗憾没有如愿去战场上奉献。
父亲
“十五的月亮,照在家乡,照在边关。宁静的夜晚,你也思念,我也思念……”
“爸,你的手机响了!你就不能换一个手机铃声吗?这都用了十几年了。”我大声呼喊着没听到手机响的父亲,并把手机递给了他。
父亲接过手机,眼里满是回忆。
直到看了爷爷的日记,我才知道这首歌对父亲的含义:
1983年我儿子参军了,他身体好,在军训中表现好,不久后调到团示范班担任副班长。1984年,他随着济南部队被调去云南中越边境换防,与越军作战。山东人民和军队发了不少慰问品,他都寄回家了。妻子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,一看到寄来的东西,她当时就哭了。不久我儿寄来一封信:儿要尽忠就不能尽孝,二老要多保重,我要上前线作战去了。当你们接到这封信时,我已经路过徐州走远了。二老不要担心。那几天,我们全家都沉浸在思念中。
我们通过关系,了解儿子所在的部队这几天将经过徐州军用站台并停靠补给。妻子每天都去西阁街道口旁等待,如果军列路过家乡——那个儿子熟悉的地方,那他一定会向窗外张望,他应该很希望能再一次见到熟悉的面孔。一天,铁路军用站台接到儿子部队所乘列车将停靠在此,他们需要为部队配备午饭的任务。我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前往站台,我们一家四口(他姐姐和他弟弟)、我妹杨友兰两口子,还有他小姨王玉华等都去了。在军用站台上,我见到了我儿子旭彬,但这次相见却说不出心中的滋味儿。
我们千叮咛万嘱咐,我将写好的一首诗《父母的心愿》念给他听,诗曰:忽收家书,闻儿出征,人民盛情,儿记心中;战地训练,艰苦为荣,与敌对战,勇猛冲锋。有勇有谋,灭敌取胜,机动灵活,才是好兵。多杀敌人,乐在其中,凯旋归来,为儿庆功。念完后我让他带在身上,记在心上。此时,站台上播放着 《血染的风采》,歌词是:
也许我告别,将不再回来。
你是否理解,你是否明白?
也许我倒下,将不再起来。
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?
如果是这样,你不要悲哀。
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。
在这生死关头能见到儿子,我们特别激动。军用站台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,儿子为了能和我们多亲热一会儿也顾不得吃。这时我看见一个小战士呆站在车站边看着我们,我过去问他:“你参军多长时间了?”答:“半年多。”问:“来时见到爸妈了吗?”答:“没有。”说着眼睛含着泪花,他的心情很沉闷,我不再多问。
车要开了,军用站台的喇叭里又放出了《再见吧,妈妈》这首歌。军列此时已从徐州开动,儿子强忍泪水站在车厢门口,向我们挥手再见。此情此景,我多想火车你慢点走。一股热泪已在眼眶里转动。他妈妈开始哭泣,当列车开动时,他妈妈紧跟着列车走,继而跑动。列车越走越快,他妈妈追不上了。列车转弯时,他妈妈看着彬儿的车厢,蹲在地上,大声哭泣。此时,我的心都要碎了,但还是不断地劝他妈妈:“儿上战场不一定就见不着了,牺牲的人还是少数。咱该交代他的都交代了,他会安全的回来的。”他妈妈大声地哭喊,我也忍不住哭出声来。(写到这儿,我的眼泪又止不住地往外流)。
那一夜,奶奶由于过度思念与担心,乌黑的头发一夜间变成了银白色。那一天,父亲在车厢里,看着奶奶不舍地追着军列,最后力竭,无奈地蹲在地上哭泣。那不愿与他分离的神情深深地烙印在父亲心中,在车窗边无奈地看着这份不舍,泪水止不住从眼里流出。那一日,是农历十五,月圆之夜,团圆之夜。那一时,奔赴战场的列车里播放的正是那首《十五的月亮》:
十五的月亮,照在家乡,照在边关。
宁静的夜晚,你也思念,我也思念……
根据父亲的回忆,在军用站台相遇的那天,他并不知道家里人会在那等他,他只是出去打饭,却经历了永远也忘不了的来自家人的关怀与思念。但随军踏入战场对他来说毫无怨言也不曾后悔,作为共产党员,身体里流淌着的红色血液告诉他,男子汉大丈夫,保家卫国,首当其冲!
我
我幸运地成长在和平年代里,虽然不用去战场上保卫家园,让我们的国家站起来。但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:创造美好家园,让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。继承家风,我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,我也要在自己的时代里挥洒自己的青春与汗水。
我的长辈只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缩影,在我看来,“家风”中的“家”不仅仅是每一个小家,更是整个国家。我们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,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传承,先辈们辛辛苦苦打造出的新中国轮到我们这一代去守护了。让红色的血液流淌下去,为美丽的中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!